2010-10-08

真的是刘晓波!!!

今天是属于刘晓波的,也是属于所有中国的网络难民的。
Twitter上、friendfeed上、Buzz上,有中国网络难民的集体狂欢。

每个政府都会以自己的国民得到诺贝尔奖为荣,只有中共政府以此为耻;
国内媒体脸皮薄的噤声、脸皮厚的怒骂;
你兴奋地告诉你身边的同胞,得到的只是他的一脸茫然;
即使你身边的同胞看过了刘晓波的生平,你得到的也多半是不屑:这家伙干过什么?中国还不够和平?
这一切,没有任何悬念,所有人都已经习惯了,麻木了。
即使这是一个国人期盼已久的、本应让国人振奋的诺贝尔奖。

中国到底需不需要诺贝尔和平奖?
在绝大多数中国人眼里,中国已经够和平了。
他们不知道,也不屑于去知道,没有最基本人权的中国居民,根本没有妄谈和平的资格。
或许他们也不屑于去得到这个资格。

对,卑微苟且也是你的自由。
但是,请向那些为了你们的权利而斗争的高尚的人们表达一点尊敬。
这也是我仅能做到的。

2010-09-03

余杰《中国影帝温家宝》序言及第一卷 德国之声朗读版

鲍彤在序言里说这本书是在给中共提意见,看中共有没有容人之量。

听了正文就知道,这哪是提意见,句句直指要害,毫无回旋的余地。
光看第一卷的书名就知道了——"从来白骨易成精,化作千娇百媚形"。
把人比成白骨精,还千娇百媚,温要能接受这样的意见,中国早就不是现在这个样子了。

德国之声的原版是64kbps的mp3,我压成了20kbps的wma9 voice,体积是26MB。
原版地址 http://www.dw-world.de/dw/article/0,,5919737,00.html
打包下载 http://commondatastorage.googleapis.com/baiyssy/Book/China'sBestActorWenJiabao.zip

2010-03-01

M8周年

今天,我手上的M8整整一岁了。
对这部充满争议的手机,要完整、全面地说点什么似乎不容易。无顺序条列如下,各位自评。

  • M8是iPhone的模仿品,这一点现在应该没人再质疑了。现在的M8,混杂了iPhone、Windows Mobile、Android的界面风格(注意,也仅仅是界面而已),要说自己的风格,还真没有。
  • M8应该是第一部用VGA(640*480或以上)档次电容触摸屏的手机,即使现在,能超过的也不多。这个屏幕一直是M8最大的可能也是唯一的优势所在,不过也是很多问题所在。
  • 魅族对第一批用户送过一个电池套装,包括一块电池和一个电池盒兼充电器。这个电池盒应该是魅族首创的,受到一致的好评。后来又搞了旧电池无条件换新电池的活动,这一点上,魅族还是大度的。
  • 我的亲戚朋友里,至少有七个人在用M8,这个数字应该是别的手机都没有的。一部智能机能有这样的成绩更属难得。很囧的是,这其中一半以上的人只是把它当做手机+PMP,不过,这也确实更符合M8的定位。
  • 今年春节前,在M8正式发布近一年以后,所谓的新UI固件终于正式发布。没有明显、严重的问题(这个对别的平台理所应当的条件,对M8来说却是不常见的),至少表面上看,操作的流畅程度(尤其是窗口切换)和字体渲染(原来的版本根本没有渲染)有了长足的进步。
  • M8的硬件质量一直饱受诟病,信号、触摸屏、电池都问题丛生。很难知道故障率是不是真的比别的手机高,但是从各方面汇总的信息来看,M8的质量确实是有问题的。幸运的是我没有碰到过。
  • 软件方面,不论是操作系统还是应用软件,都比其他平台落后了数个时代。魅族没有能力,也没有资格来建立一个平台,但是它还是要做,用户也只能接受。对我来说,除了基本的电话、短信和媒体播放器以外,最重要的就是一个先进的网页浏览器。而现在,M8上唯一实用的浏览器是只能解析基本HTML的UCWeb,和iPhone、Android差距实在是太悬殊了。而做一个操作系统外壳已经耗光了魅族的全部心力,要做一个浏览器实在是不可能的。所以,不用指望了。
巧的是,正是今天,我的M8一周年的时候,我第一次好好地用了一下Android。同事买了一部HTC G2 Magic,装的是安卓网修改的Android 1.6。我用了几个小时,终于直接肯定了M8比Android落后不是几年,而是几个时代的想法。

一定要说M8有什么优势的话,只有三点:价格、屏幕和媒体播放。M8还是比G2便宜500块左右;屏幕像素数是G2的两倍多,显示效果确实好很多;M8的音乐播放器比G2自带的炫丽不少,功能也丰富一些。

而作为一个移动网络设备,M8在G2面前连玩具都算不上。快速、平滑、全功能的Chrome lite比只能解析基本html的UCWeb,Gmail比M8自带的那个烂到极限的邮件客户端,Google Map比M8上零零散散的几个半成品地图,那都是将天比地。电子邮件、联系人、日历甚至输入法数据与云端、PC端的实时同步,更是M8想都不用想的。

有人说在2G(也就是GPRS)网络环境下,Android的优势根本显现不出来,今天一用才知道,除了地图程序和在线媒体,对于最常用的电子邮件、即时通讯和网页浏览,GPRS的带宽是完全堪用的。同一张动感地带SIM卡,在G2上上网的速度(至少是感觉上)远远高于M8。Android的优势应该还远远没有完全发挥出来,但是已经非常明显了。

这还只是Android 1.6,新出的2.1版本又有了更大的进步;这还只是自带的几个程序,加上Android背后的大量第三方开发者,大家应该可以想象M8和Android之间的差距到底有多大。

那么,M8何时能赶上Android?我觉得永远赶不上了。魅族迟早要投靠Android,为什么迟迟不见行动?拖得越久,它的三个优势就越小甚至会被赶超,魅族到底在等什么?

2010-02-04

切尔诺贝利2——第一个十年

如果热气造成水泥板裂开
现场1,400公斤的铀跟石墨混合物
只要碰到水就足以引发新的爆炸
接下来的连锁反应
将引发可比原子弹威力的爆炸
我们的专家研究爆炸可能
推断这次爆炸威力
将高达3到5百万吨
离切尔诺贝利320公里的明斯克
将被夷为平地
整个欧洲将无法住人
——《抢救切尔诺贝利》

虽然苏联甚至全世界都倾尽全力来防止,但是时间实在是太仓促,加上一些政治上的原因,1986年5月12日凌晨4点26分,也就是第一次爆炸16天以后,恐怖的第二次爆炸终于没有避免。

明斯克和基辅当即从地球上消失。整个地球都在颤抖。

当天,整个欧洲的7亿人开始撤离。多长时间内必须撤离的判断已经毫无意义,时间越短损失越小。更可怕的是,没有人知道什么地方才是安全的,做出完整的评估至少需要数个月的时间,欧洲没有时间等待。

戈尔巴乔夫当即宣布动用一切力量将全苏联居民迁移到苏联的亚洲部分,并建议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一同迁移。5月20日,列宁格勒、莫斯科成为空城,大量重型设备和文物无法迁移,留在辐射污染区内。事后苏联发现有部分公民涉险投奔西欧,但是没有公布具体数字。按照西方的统计,叛逃到西方的苏联公民近百万,死在途中的人数无法统计。

几个靠近欧洲的加盟共和国趁机宣布脱离苏联独立,投靠西方。考虑到强制让这些国家的国民迁移到西伯利亚很可能要经过重污染区,会引起国际谴责,加上自身难保,最高苏维埃未对独立声明发表任何看法。

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在几个小时之内决定自己的出路。好不容易有机会摆脱苏联的统治,加上穿过污染区远迁西伯利亚实在是太不现实,在未经任何交涉的情况下,全部决定跟随西欧一同行动。东欧社会主义阵营瞬间瓦解。

西欧国家有几条可能的出路——东、南、西。向东进入苏联显然是不可能的,欧洲人也不大愿意南下非洲,只剩下横跨大西洋投靠美国一途。

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分别发表声明,将全力帮助欧洲移民,并呼吁全世界放下纷争援助欧洲。

爆炸12个小时之内,世界上几乎所有的船只——不论军用还是民用——全部聚集在欧洲海岸,在美国的协调下,全世界的飞机也比较有秩序地从欧洲运出乘客。所有卫星都在关注欧洲。按照预计,撤离全部欧洲居民需要三个月到半年的时间。

美国用无人飞机和巡航导弹在重污染区上空抛洒阻滞剂,中和辐射并迫使辐射尘沉降,阻止其扩散。因为飞机和导弹上的电子系统会被辐射破坏,抛洒作业只能在平流层完成,准确度很低,效果很不明显。

因为欧洲的农产品很可能已经受到污染,所有食品全部从美洲、亚洲和大洋洲运来。

欧洲秩序大乱,抢劫强奸杀人已司空见惯。军队和警察被授权当场击毙暴乱分子,但是收效并不明显。在某些地方甚至发生了军队和暴民的枪战,伤亡无人统计。

绝对数量不少的欧洲居民坚持留在欧洲决不离开。

6月1日,移民仍在进行中,意大利以东地区辐射已可短时间内致命。

7月1日,移民仍在进行中,德国以东地区辐射已可短时间内致命,整个欧洲的电子通讯处于半瘫痪状态,移民速度明显放缓。

9月23日,法国以东地区辐射已可短时间内致命,欧洲电子通讯完全失效,飞机已经不能到达欧洲。美国估计欧洲仍有1.1亿人(不论生死)。

10月5日,美国等国家宣布大规模移民停止,累计运出约5.2亿欧洲人到相对安全的地区,欧洲移民的主要去向是:美国,2.2亿;加拿大,1.8亿;澳大利亚,1亿;亚非拉国家,2,000万。欧洲仍有一亿人,估计已经全部死亡。苏联称国内安全区有1.5亿人,其余人口死亡还是叛逃暂时无法判断。

对事件的评估全面展开,1987年2月,初步评估结果——《切尔诺贝利报告》公布,这就是有名的CR-1987

报告称,爆炸过程大致是:四号反应堆内的核燃料岩浆遇水产生剧烈爆炸,引爆了近在咫尺的五个反应堆,这五个反应堆里的核燃料加起来有四号反应堆的23倍。反应堆的爆炸引发了某些物质的聚变,聚变反应又引爆了乌克兰地下核武库的核弹头,再加上一些尚不明了的原因,爆炸的威力和辐射远远超出之前的估计。

1986年底,爆炸和辐射导致的非正常死亡约1.7亿,到1990年底估计达到2亿。整个欧洲数万年内将不可居住,物质损失无法计算。全球水中的辐射高出事件发生前50~100倍,大气中的辐射高出50倍,而且还在继续升高,所有电子设备和通讯都受到影响。辐射仍在继续扩散,还没有找到应对的办法。

评估结果中有一幅世界地图,上面用红黄蓝标示出各地区受污染的程度。完全不可居住的红区包括整个欧洲,与欧洲接近的苏联地区,中东部分地区和北非,大致是以切尔诺贝利为中心3,000公里的范围;不适合居住的黄区东到新疆以西,南到中非,还包括广大的附近海域,大致是切尔诺贝利为中心3,500公里的范围;其他地区是受污染较小和未受污染的蓝区。

报告指出,红区的污染目前没有办法消除,黄区在适当处理后可以接近正常地居住,但是长时间的影响仍无法预计。

1987年3月,所有国家一致通过核武器销毁条约,条约要求在一年内销毁所有核武器并永不研制。国际原子能机构要求所有核电站接受严格检查,在对核能发电重新评估前禁止新建核电站。

1987年4月,苏联境内辐射病大规模爆发,苏联称死亡人数愈百万,向世界求援。医学界认为这种病不完全是由核辐射产生,具体原因不明。这种辐射病被命名为切尔诺贝利辐射病,简称C辐射病。

1987年5月,苏联医学家宣称C辐射病会通过不明途径传染。全球大哗。几乎同时,C辐射病在欧洲移民最多的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小规模爆发,同样找到了传染的证据。

1987年7月,黄区内开始修建隔离墙,防止红区内的动物将污染带入黄区。红区部分地区开始出现大片辐射云,并迅速连接、扩散。

1987年8月,美国爆发游行,要求政府隔离欧洲移民。其他国家群起响应。

1987年10月,澳大利亚通过欧洲移民隔离法,其他国家纷纷效仿。

1988年3月,苏联宣布国民经济接近崩溃,请求西方援助。西方同意在苏联主动推行民主化的前提下进行援助。苏联接受。

1988年7月,根据联合国的调查,苏联境内人口只有1.2亿,22个月内损失的3,000万人苏联无法解释原因。

1989年5月,在联合国的监督下,苏联举行全民公投,刚成立的新党胜出,苏联共产党下台。红区基本上被辐射云覆盖,卫星难以观察到地面情况。

1990年2月,瑞典一个中型核电站原址突现大量辐射,怀疑反应堆发生爆炸。虽然CR-1987已经预计到欧洲大撤离时匆忙关闭的核电站和没有来得及运走的核弹头在无人值守的情况下可能出现爆炸和泄露,但是当时预计这种情况在1995年才会出现。

1990年5月,美国派出以欧洲移民为主的约一千人的工程队进入红区,试验性地解除和销毁红区内的核设施。工程人员使用了刚刚研制出的防辐射装置,可以抵抗相当于核爆中心强度的辐射。整个过程估计耗时2个月,携带的补给足够使用一年。行动代号"火栗"。

1990年8月,火栗行动人员无一返回,美国数次派出搜寻队,一去杳无音信。

1990年9月,苏联新党称苏联共产党仍然可以控制军队,新党无法掌控国内局势,请求联合国支援。

1990年全球经济增长率为-7%。

1991年8月,火栗行动人员及搜寻队无一返回,行动宣告失败。火栗行动共导致1300人失踪,估计全部丧生。由于红区内电子通讯完全失效,具体情况至今仍不明了。

1992年4月,美国一核物理学家发表论文称,在极端情况下,某些物质会释放出一种能量微弱但穿透力极强的辐射,这种辐射以前无法观测到,并且目前完全无法隔离或阻止。动物实验的结果,这种辐射造成的伤害和在苏联、美国发现的C辐射病非常相似,并且同样会传染。这种辐射被命名为切尔诺贝利辐射,简称C辐射。

1993年5月,发现C辐射的核物理学家死于C辐射病。仍然不知道C辐射病为什么可以传染。

1994年2月,欧洲移民联盟成立。

1994年3月,欧洲移民联盟改称欧洲联盟,简称欧盟。欧盟向联合国申诉欧洲移民在各国受到不公正待遇。

1994年8月,联合国牵头召开会议,商讨欧洲移民的永久安置问题。

1995年3月,苏联新党宣布在联合国的支持下已经控制了军队,苏联国民经济基本正常运转。苏联解除紧急状态,放弃沿用多年的计划经济体制,实行经济市场化,同时改国名为大俄罗斯联邦,允许非俄罗斯人离开——实际上他们已经无处可去。

1995年5月~10月,联合国就欧洲移民安置问题举行多国联合公投。公投结果是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南部非洲、蒙古、新疆等地区划出部分土地给欧洲移民重建国家。

1996年3月,第二次欧洲移民开始。

1996年4月26日,全球各地用各种形式纪念切尔诺贝利事件十周年。第二份事件评估报告公布,称为CR-1996

报告详细记录了这十年的全球历史,上述记录几乎全部来源于CR-1996。

经济方面,由于欧洲经济崩溃,西方国家难以为欧洲移民提供足够的生活必需品,食品、服装和通用药品等一直被视为低附加值的商品价格日益提高。亚洲国家尤其是中国由于受到影响最小,加上靠出口粮食等生活必需品赚取了大量美元,经济总量已经接近甚至要超过美国。

金融方面,欧洲金融体系瓦解,美国为保证欧洲移民的基本生活大量抛洒美元,造成美元贬值。但是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世界对美元仍然抱有信心。随着中国的崛起,人民币逐渐成为唯一可以和美元抗衡的硬通货。中国政府虽然放松了金融管制,但是仍未完全放弃,这使得人民币地位尴尬。同时,黄金又重新大量作为货币出现在金融市场上。国际货币市场美元、人民币、黄金三足鼎立的格局形成。

科技方面,核物理研究盛极一时,但国际原子能机构要求各国严格管制放射性材料,各研究机构的实验都难以进行,核物理又慢慢衰退下去。由于电子元件容易被日渐增强的大气辐射干扰,对量子计算机的研究被提上日程。量子计算机的原型已经出现,研究人员称有信心在十年内普及。

军事方面,由于全球普遍性的经济困难,各国都缩减了军费开支。大量军事设施被改为民用。



先写到这里吧,好难编啊。什么时候有兴趣了再来写十年,呵呵。

2008/5/9 22:52:04发表于
重新发表,希望能找到一点灵感

2010-01-28

3D视频还差临门一脚

所谓3D立体电影,就是指除了上下和左右两个维度以外,还加上了前后这个维度,也就是画面有纵深感。
现在的3D电影(或者再把范围说大一点,3D视频和3D游戏),虽然有红绿、偏振、高频液晶等几套方案,但目的都是一样的:让两只眼睛看到的图像有少许差别。但是这和现实中的立体视觉还有着非常遥远的距离。

现实中,人眼的立体感,或者说距离判断至少有三个方面:
一是上面说的3D电影所模拟的,两眼看到的图像的差别。看离眼睛十厘米的物体,两眼视线相交成一个很大的角;远处,视线相交成一个很尖的锐角;再看向远处视线就接近平行。如果物体不在视线相交的距离上,就会出现重影。人靠判断视线夹角判断距离。
二是焦距,也就是大光圈的相机模拟出的景深效果(现在流行的说法叫做背景虚化)。为了让不同距离的物体在视网膜上清晰成像,晶状体可以调节屈光度。不在焦距范围内的物体会变模糊。人靠判断晶状体的屈光度来判断距离。模拟这种效果成本较低,并且一只眼睛也能看出立体感。
三是透视效果,也就是近大远小。这个最简单,所以简笔画也能反映出这种立体效果。但是在物体大小无法判断或者判断错误的时候,透视效果就失效了。如果把眼睛看成硬件,脑子里的处理看成软件的话,透视效果是纯软件过程,不需要硬件参与。
实际上,这三种方法——视线角度和焦距的调节、大脑的判断是同时进行的。

要模拟现实中的立体感,问题在于上面说的一和二现在还无法兼顾。
看3D电影,由于左右眼看到的图像有所差别,你必须调节视线夹角来让主体没有重影,同时主体也正处在焦距上,是清晰的。而与主体距离不同的物体,则应该有重影,同时是模糊的。
但是这和日常生活中的调节是不同的。因为屏幕毕竟是个平面,与观众的距离是固定的,所以观众不用也不能调节焦距。也就是说,调节视线夹角和焦距这两个本应同时进行的动作被迫分离了。好在根据我的经验,这种分离比一手画圆一手画方要容易适应,花个几分钟就可以了。但是连续几个小时的分离状态还是很容易造成视觉疲劳。
更大的问题是,什么是主体,观众和导演的看法可能不一致。通常,近处的人物是主体,远处的物体是背景,但是如果观众对背景更感兴趣,麻烦就来了。你调节视线夹角,让背景没有重影,但是不管你怎么调节焦距,背景都是模糊的,同时,近处的人物出现了重影,却很清晰。这时,画面显得支离破碎,所谓的“代入感”就被破坏了。你只能跟着导演,他让你看什么你就得看什么。
有时,画面中可能出现几个距离不同的主体。这时,为了避免上面的情况发生,导演让这几个主体都是清晰的。这时,看上去的感觉几个主体是竖在你面前不同距离上的纸片片,没有厚度,感觉很奇怪。这种感觉,与其叫立体感,不如叫层次感。
同时,在现实中,物体距离的变化总是连续的,逐渐远离或者逐渐靠近,所以视线夹角和焦距的调节也是连续的,不会发生跳跃。而电影里都有镜头切换,一个镜头切过来,你必须很快调节视线夹角,同时保持焦距不变。这个动作在现实中是从未有过的,而看3D电影时则经常发生。一旦你的调节没有跟上来,或者调节错了,画面就会变得很奇怪。

3D视频,还差这最后几步。

2010-01-14

Google那盘很大的棋

Google在官方blog上称其受到来自中国的网络攻击(暗示攻击来自中国政府),并宣布要在中国建立一个不经审查的搜索引擎,否则将关闭其在中国的网站和办事处。
显然在中国建立一个不经审查的搜索引擎是绝无可能的,所以Google的声明就是要关掉中国分公司。
2006年成立的Google中国分公司(称为谷歌)建立了一个墙内的经审查的搜索引擎,这种被认为是协助网络封锁的做法受到了各方的谴责。
四年里,谷歌顶住各方压力坚持了下来,却一步比一步更艰难,直到今天,终于忍无可忍了。

但是为什么是今天?

事件的导火索是来自中国的网络攻击(有消息称来自上海的Google办事处)。但是既然没有得逞,这样的技术问题对Google来说并不是十分严重。

Google虽然强大、神奇、不作恶,但毕竟还是一家企业,也是为了盈利而存在的。
Google的这篇显然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声明表明,Google认为中国这个看上去巨大的市场是无利可图的,甚至是入不敷出的。

事情远远没有这么简单。
根据路透的报道,周二美国国务卿希拉里的一名顾问表示,希拉里下周将宣布一项科技政策,帮助其它国家的公民查看未被审查的互联网内容。希拉里为此还同Google、微软和思科进行了会面。
请注意思科!它是中国网络审查系统GFW的最大供应商。
显然,思科要参与GFW这样的重大政治工程,没有美国政府的许可(至少是默许)是不可能的,因为这关乎美国的国家安全。
美国政府对GFW的态度从默许甚至纵容变成今天的反对,是有原因的。
美国最怕的是什么?一个像苏联那样强大的独裁国家。所以欧洲日本虽然强大,却少见美国采取政治手段进行压制;朝鲜伊朗虽然独裁,只要不搞核武器,美国也懒得理睬。
20年前的天安门事件虽然震惊世界,美国也并未采取足够强硬的手段来制裁中国,因为那时的中国还不够强大。
这20年里,中国的经济高速发展使得今天的中国成为世界经济中的重要部分,但是另一方面,中国的民主气氛似乎有所好转。所以美国也一直对中国采取合作的态度。
近两年来,中国的政治气氛急转直下,一个美国害怕的东西终于诞生了。

这一次,是美国政府通过Google告诉中国政府,我的底线快要到了,你不要逼我出手。
是不是有点阴谋论的味道?

下一步会怎么样?
Google已经摊牌,打破了游戏的潜规则——GFW不存在
几年来,多少网站像Google一样吃了GFW的哑巴亏,但是很少有人正面公开谴责过它,因为它并不存在。
这样的一致口径很可能来自美国政府的授意。美国不希望与中国政府敌对。
中国政府也从来没有正面承认或者否认过GFW,但是今天,这个问题被Google正面提出,已经无可回避了。
如果因为这件事情GFW全面屏蔽了Google,就是默认了自己的存在,美国也必须对中国提出诘问和制裁。
这个公开声明把大家都逼上了绝路。
GFW将何去何从?
没有人知道。
决定权在中共手里,而你永远不要以为自己已经看到了共党的底线。

2010-01-01

2010大事记 实时更新

希望开心的事情多,不开心的事情少;进步的事情多,反动的事情少
预计事件:
  • SPDY?Google的新协议不知何时能开始实用
影视:
  • 钢铁苍穹。我喜欢阴谋论

回望2009

  • 金融风暴余波
  • GFW
  • 不温不火的流感
  • 5.10,邓玉娇
  • 5.12,汶川地震周年
  • 6.4,六四二十周年
  • 6.18,石首抢尸
  • 6.25,Michael Jackson去世
  • 7.5,新疆骚乱
  • 10.1,共产党执政六十周年
  • 11.9,柏林墙倒塌二十周年
  • 12.25,执不同政见者、《零八宪章》主要起草人刘晓波被判有期徒刑11年,剥夺政治权利2年(好像他以前是有政治权利的)。这一天是圣诞节
IT:
  • Windows 7
    微软靠Windows 7走出了Vista的阴霾。虽然我并不认为Vista怎么差,7怎么好
  • twitter
    一个简单、嘈杂的网络应用竟能如此火爆,大概是因为它满足了人类表达和交流的原始欲望

  • SaaS、网络数据同步开始普及,连输入法(搜狗)和大型3D游戏(OnLive)都开始走入云端。ChromeOS更是把云的概念推向极致
  • 实时网络
    friendfeed、Google的实时搜索,Wave的逐字符显示,PubSubHubbub协议(真拗口),实时网络甚至已经开始蔓延到移动设备上
  • Android
    Android元年,从Dream到Nexus One,Android的进化让人叹为观止。我们就已经可以看到了,未来的移动设备应该是个什么样子
  • GFW
    中国互联网从未如此黑暗。GFW已不再是针对少数人,而是人尽皆知、人神共愤
  • 版权
    BT、视频网站纷纷倒闭。免费午餐真的要结束了吗?
  • M8
    虽然和iPhone、Android、wm甚至Symbian这样的巨头相比仍然不值一提,但是M8已经是国产手机中的绝对旗舰
希望:
  • 武广高速铁路和波音787
    多年的期待终于开始接近现实
  • Google Wave
    Wave让众人激动,但离成功还很遥远
  • Office 2010
    测试版已经足够让人激动